新华社成都4月5日电(记者袁波、张超群)3月以来,四川绵阳市三台县迎来麦冬收获季,一块块绿油油的麦冬地里,村民们忙着采收,一派丰收景象。
“今年种了3亩地麦冬,一亩地大概能采挖3000斤麦冬,看嘛,麦冬颗粒饱满、色泽白,每斤鲜货能卖14元左右。”芦溪镇星楼村农民刘晓兵举着一株麦冬说,村里几乎每家都种麦冬。
麦冬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药材,三台县有几百年的麦冬种植历史,因涪江冲积出的砂质土壤富含多种矿物微量元素,加上充足的日照和水源等种植优势,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麦冬种植区之一,常年种植麦冬面积超6万亩,三台土特产“涪城麦冬”还被评为“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”。
“麦冬有生津润肺、止咳等功效,深受市场欢迎。”三台县卫健局副局长李静凡说。
3月30日,三台县灵兴镇灵兴村,农户忙着采收麦冬。新华社记者 袁波 摄
“麦冬喜阴,栽种1年后采收,可以套种玉米等农作物,既保证了粮食产量,又能增加经济效益。”芦溪镇党委书记姚芝春说,近年来镇里开始着力扩大麦冬种植规模,实施“麦冬+粮食”复合种植模式。麦冬种植让村民看到了盼头,吸引了不少外地打工的年轻人回来。
近年来,三台县紧紧围绕麦冬等主导产业,因地制宜持续发展特色农业。为从源头保证麦冬品质,三台加快建设数字化溯源体系,建立了麦冬标准化种植可追溯基地,并聘请四川农业大学、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的专家指导栽种管理。
“由科研机构指导,龙头企业、示范种植社、产业化联合体组成的‘雁阵’,引领麦冬产业壮大升级。”三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胡梁说。
3月30日,刘志伟(右)在合作社指导烘干鲜麦冬。新华社记者 袁波 摄
“我们的麦冬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有约4000亩,通过合理规划,资源整合,引导农民在种收、加工、销售方面向集约化方向发展。”三台县明志麦冬加工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志伟和麦冬打了30多年的交道,为了提高麦冬品质,他还研发了带有搅拌和烘烤功能的麦冬烘干设备,带动周边镇数百农民就近务工。
“多年来公司一直和三台麦冬种植合作社合作,每年订购麦冬近2000吨。”四川汉广天涪中药材有限公司总经理余祥华说,公司未来还将针对麦冬的药用价值,研发更多产品。
目前,三台县已成功引进了成都中医药大学、四川省农科院等2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入驻,并联合太极集团、四川中兴药业等食品医药企业,开发出超380种中成药、190余种保健品,以及麦冬汤料包、麦冬茶等衍生产品,实现全链条产值达40亿元。
3月30日,农户们在三台县的麦冬交易市场交易。新华社记者 袁波 摄
三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蒋次勇说,“涪城麦冬”已成功入列《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》首批地理标志互认清单,远销东南亚、欧盟等地区。
三台县副县长何广表示,近年来三台县打出麦冬产业发展组合拳,以完善麦冬科研、产业、产品和品牌四大体系为重点,建立“三园四中心一体系”(即良种繁育园、标准化种植园、综合利用园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、信息服务中心、仓储物流中心、电子交易中心以及综合服务体系),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延伸了麦冬产业链,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发展。
发表评论
2024-05-23 12:14:02回复